“他(迈克尔·伯伦)把消费者的选择,比喻为从一件衣服上抽出一根线…我们抽出的线越多,这个产业就越难以苟活下去。你要求购买不含激素的鸡蛋和肉类,业者就必须考虑如何不用激素来饲养农场动物,让动物在外面吃青草,于是生产速度变慢,最后整件衣服就散开了。”
——珍·古道尔《希望的收获》
《希望的收获》
吹起希望的号角
《希望的收获》大概是我阅读过的第一本如此系统全面围绕食物安全议题进行科普的环保书籍。虽然这本书早在2009年就出版了,但在我第一次读到它的2020年,书中所折射的与食物相连的生态、社会问题依旧真实得可怕,即便在3年后的今日,当“可持续消费”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在多数情况下,它依旧被视作一种“小资”生活时尚,而不是一种真正关乎我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同时,我也能看到在国内兴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村、环保组织、环保达人们……他们就像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上海金山云谷农场“小农talk”工作坊
我还记得三年前,当我在践行零废弃理念的中山旗溪村中,趴在宿舍的床上趁着微弱的灯光一口气看完《希望的收获》后的百感交集——对多元饮食文化的兴致勃勃,对食品、农业行业背后的环境、霸权、动物福利等问题的震惊失望,以及了解到世界各地有如此坚定在抵制种子霸权、转基因食品、支持在地农业和有机食物行动时的欣慰和希望。此后,我就更加坚定了要支持有机食物和在地农业的决心。
三年来,我开始关注国内的有机农场,尝试了在上海及周边购买有机食材、尽可能地进行素食,并开始关注朴门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食物森林这些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和生态面貌。同时,我也在尽可能探索从一个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的可能性——是否有可能实现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期间有满腔热血奋不顾身的尝试阶段,也有因为被工作和学业压力而自暴自弃的时期,但好在通过不懈地尝试,一种更贴近土地与自然、健康饮食、好好吃饭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成为了我现在的日常,而不只是一种存在于理想中的生活面貌。
为生活干杯!
如今我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上海奉贤乡村居住,以素食为主,偶尔会在有机平台采购肉类;支持老种子作物,购买本地食材,辅以酵素净化;同时也进行厨余堆肥,期待时机合适时进行一平米食物森林种植。正如文中引用到的迈克尔·伯伦对于消费者选择对工业化产业的影响比喻,我逐渐在为自己纺织另外一件新衣,每一个选择和改变都是一条新的丝线,慢慢地构成这件更天然、舒适和持久的新衣。
奉贤稻田
本地食材
酵素制作
因此,再次重读《希望的收获》时,我能更加深切地与珍奶奶在文字中蕴含的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共鸣,也更庆幸和坚定自己所作的改变,感激本书为我带来了“软弱地接受现状的人们唤醒的号角”。除此之外,珍奶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食物全方面的博学知识,也让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食物是生命的显化
文中描述了一场印第安保留区内的水牛献身仪式,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联想到了阿拉斯加的原住民会在捕鲸时由巫师跳鲸舞,嘴里念念有词祈求鲸鱼的献身支持他们的生命延续;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动物平日会因为捕食关系常常上演厮杀大戏,因为对它们而言饿肚子和死亡是同一概念,而当年老的大象离世后,狮子、斑鬣狗等动物反倒可以和睦地共享丰盛的食物,因为食物充裕,此刻不需要猎捕和杀戮。可见食物对于众生而言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与生命的存续相关,是神圣的,值得用生命为之去交换,而贪婪则是对这一神圣性的亵渎。对于大自然和原住民而言,浪费是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应该存在的。
《塞伦盖蒂》纪录片中死去的大象
然而,现代消费主义却带来大量的食物浪费,据联合国2013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13亿吨食物——占全球年均产生的食物总量1/3——被白白损失或浪费,这是一种多大的罪过啊。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实现厨余零废弃,杜绝食物浪费现象,这个可怕的数字也是可以被瓦解的。
工业化对农耕生态和文明的摧毁
文中提到工业化耕种带来了大规模的单一化种植,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更难应对极端气候的威胁;这种耕种方式使农人不得不依靠更多农药化肥、种子巨头来推动农业的发展;还有那些毫无人道主义但确实真实存在的动物养殖——在我看来,在以短期牟利为目标的商业发展模式下,传统农耕环境和与之相关的文明正在逐渐被摧毁。
有一个有趣的悖论,在讨论偏远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往往会感慨同质化旅游模式或房地产开发模式对原有农耕地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破坏,但总是妥协说,他们太穷了,得先发展起来才能考虑生态和文化的保护。是这样吗?那些延续了近千年的丰富原住民文化,在被商业开发进入之前,他们难道不是依靠传统的智慧和有限的资源而生活得好好的吗?
云南泸沽湖摩梭族渔人
正如文中所说,“这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全世界的精英们缺乏远见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这种源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随着它的价值观(或者不如说价值观的缺失)和技术出口到了发展中国家”,我想价值观的缺失才是问题的真正原因,而《希望的收获》一书正想让大家看清当下主流价值观背后的千疮百孔,重新思索那些更有远见和智慧的价值观。
肖倩
百家自然导赏晋才计划第九期学员
原住民议题探索者
可持续城市规划师
洛娜可持续生活Studio主理人